close



有次在網站上看到一系列美女騎腳踏車的相片,又聽了台灣最大的腳踏車製造公司-巨大集團劉董事長,現在人稱標哥演講,述說台灣腳踏車製造的歷史過程,撩起了些有關騎腳踏車的回憶!


鄉下長大的小孩,不會騎腳踏車的應該不多吧!


以前的日子,在鄉下,客運是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,但班次少,車子也舊舊的,記得有些客運車的車地板,嚴重磨損到可以看到馬路,那時覺得可怕,但又奈何,當時的日子就是「窮」嘛(好像很多人已經忘了那段時間)!


如果就讀的學校較遠,不想搭車上學,那就得靠兩條腿,或騎腳踏車。記得我開始學騎腳踏車,就是在國小五年級的暑假,因為老爹看我一副考不上鎮上的好學校,只能考到周邊學校的「盤式」,估計我將來得騎腳踏車上學了,所以開始了我的車記。


那時家裡只有一部腳踏車,是老爹或老媽到鎮上買東西時騎的,我老爹身高180公分,所以我家的腳踏車是大輪子的,還是男式的(前面有條橫槓,可以載我或我弟),雖然我個子也不小,總還是個孩子,騎得上去已經不錯了,只是騎上去後老覺得離地面好遠,兩個手就死緊的抓著把手,於是左右搖晃了幾下後,老爹若沒在後面扶著,人車就一塊兒-砰的倒下!


後來就分段練,先靠著牆騎(或者說爬吧)到車上後再騎,這樣好像是簡單些,因為真的會騎了,但是只能靠著牆上車、下車。


所以接著第二段練車,這一段反而是比較困難的,就是設法直接上車或下車,幾經〝摔〞車後,總算先學會下車,再來學會上車,最後總算會騎車了~~~


現在的腳踏車多好,根本不用學上車、下車,一跨上車就可以騎了,腳一頂車就停了,皮肉少痛多少呀。還好那時沒有國家賠償法,否則這樣摔來摔去,路又不平,每次皮開肉綻的傷口都很悽慘耶!


不過,一旦會騎車了,這些也都不重要啦,開始騎著車到處跑,因為技術生澀,曾經因速度過快而撞過樹(還好只有兩輪);也曾輪子掉進鐵軌的凹槽,而絆倒,哈,糗事多囉!但是從此愛上騎腳踏車!


標哥演講時提到,他為了活絡有限的台灣腳踏車市場,必需開創台灣騎腳踏車的風氣,建構台灣為Cycling Island,於是以73歲的高齡騎腳踏車環島;75歲從北京騎到上海,全程1,668公里。現在77了,每天期44公里。親身帶領台灣騎出腳踏車的一片天。


這讓我想起,國中三年級時,學校舉辦了一次騎腳車的郊遊,幾百個學生,浩浩蕩蕩的從學校出發,準備騎到三條崙海邊(那時還沒有三條崙海水浴場),記憶中沒有女老師,倒是找了許多位男老師騎摩托車護航,準備有同學不行的時候,可以用摩托車載回去,且有人把腳踏車騎回去。很不幸的,本人就是其中一位半途而退的沒用學生。所以當我聽標哥講到這裡時,讓我覺得好慚愧~~


雖然不耐騎長程,但我一直很喜歡騎腳踏車,所以到台北後,又開始買腳踏車,每個知道我買腳踏車的人,反應大概都是,台北那麼多車,怎麼騎腳踏車。以前台北市區騎車的人是不多,所以很難騎,車多人多,但有些地方騎起來很棒,像騎在台大校園、仁愛路感覺都很好。可以體會標哥說的,騎了一身汗,還來不及擦,就已經被風吹乾了,那種感覺很舒服,這絕對沒錯!


之後到歐洲自助旅遊,看到當地騎腳踏車的人如此普遍,才知道台灣的腳踏車賣到那裡去了,那時就有個願望,希望有一天可以在歐洲的某個地方騎腳踏車。曾經和荷蘭的朋友在比、荷交界的地方看到環法自行車賽(le Tour de France),對他們的車、服裝、配件都印象深刻,現在在台灣也蠻常見的了,可見Cycling Island的成效已經顯現囉!


標哥在台灣腳踏車市場的激活,確實下了番苦心,值得其他產業借鏡。因為他認為,不能老是在等市場好起來,或只會積極的的創新產品,因為市場沒有適當的消費者,創新的產品再好也沒有人買。他用高爾夫球做比喻,如果沒有人有興趣打高爾夫,高爾夫球做得再好,對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。所以,他認為要創造自行車文化,把原來刻板的自行車印象,推往時尚品味的自行車生活。


他自詡為自行車的傳教士,要推動優質的自行車生活,因為騎車的好處太多了,可以節能、減碳,還有益身心健康,所以他很關心台灣85%不騎車的人,他要努力來讓他們騎,讓他們都變得精神奕奕、變得很開朗。


另標哥令人寡目相看的成就是,突破了兩個魔咒:


其一,同業間無法合作。但標哥面對窘困的市場,扛起了捍衛台灣的責任,集合台灣業者,包括競爭對手及協力廠商,放下競爭對立的心態,大家一起來努力。


其二,打破工業產品越做越便宜的的迷思,產品價格倍增。大前提是要先認輸,當把食之乏味棄之可惜,沒有經營效益的部份放棄後,可以把手鬆出來做這些升級的事情,這個成效非常非常好,所以在六年之間,台灣腳踏車的出口的成本倍增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oublet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